作家部落 张戬炜

    30、元櫜头

     

    “远来和尚会念经”、“佛光照远不照近”是一般规律。可为什么本地蔬菜好卖呢?因为蔬菜这东西,“远来和尚”不新鲜。另外,一方水土养一方人,本乡本土菜,爹妈放心。

    菜场上,经常可以听到卖菜的说,本地菜哇。我自家种的哇。不用农药的哇。生吃都没有问题哇。都是自家人,不骗你的哇。嫩得一掐一泡水哇。一边说,一边还貌似漫不经心地摆弄着那些绿油油的蔬菜,特意描上一句,你看看,都是原搞头佬哇。

    原搞头是个什么东西?买家能大概意会,就是新鲜。新鲜就新鲜吧,为什么叫“原搞头”?“原搞头”三个字怎么写?“原搞头”这个说法的“原搞头”是哪里?想来想去,莫不是“元櫜头”?

    有个成语叫“櫜弓戢矢”。櫜:音:gāo,常州方言读作“高”,把东西装进袋子。戢:音:jí,收敛、收藏。典出《诗经·周颂·时迈》:“载戢干戈,载櫜弓矢”,意思是收藏起干戈弓矢,停息战事。《后汉书·袁术传》中有“是以未获从命,櫜弓戢戈”之说,用的就是这个意思。

    “櫜”这个字,比较复杂,看着眼睛花、认得脑袋疼、写得手不顺。说一下它的原形吧。所谓原形,就是最早的字形。大家都懂的,最早的字是篆书。在篆书里,“櫜”的写法是上下两只手,中间一个大口袋,口袋里一个“处”字。处,表示一个动作,就是往口袋里面装东西。支持这个说法的是,当年大师冯梦龙,在巨著《醒世恒言·张廷秀逃生救父》中有一段话:“闻得庞县丞十分贪污,囊櫜甚多。”所谓“囊櫜甚多”,就是口袋里装得太多,所以叫“十分贪污”。

    不过,“櫜”这家伙看上去虽然长得很丑,但却很温柔。就像丑星找老婆,娶的都是漂亮妞。与它搭档的字还蛮多——偃武櫜兵、櫜弓卧鼓、櫜甲束兵、櫜韬、櫜甲、櫜弓、櫜韔、櫜鞬、櫜服、囊櫜、尾櫜、垂櫜、富櫜、建櫜、键櫜、炉櫜……我抄着都嫌麻烦,不要说诸位看官了。算了,就此打住!

    《左传·昭公元年》中有一句话:“伍举请垂櫜而入。”垂櫜,什么意思?就是让装弓箭的袋子垂下来,表示里面没有远程精确杀人武器。《左传·僖公二十三年》中有“右属櫜鞬”语。此语的注解说:“櫜以受箭,鞬以受弓。又与皋通。” 

    有一字:“绊”。常州话里有两个读音。一读pàn,音同普通话读音的“判”。一读bàn,音同普通话读音的“办”。这种情况,就是语言在使用中出现的讹音。为什么讨论这个问题?呵呵,还是为了说这个烦人的“櫜”字。

    邓小平因为中国实力不够,提出在世界上“不当头”。表达这个意思时,邓小平用了一个成语,叫“韬光养晦”。诸位看官,“韬光”的“韬”字,读起来与“櫜”,与“判”、“办”之“绊”是不是有点像啊?对!韬者,隐匿光彩、才华,收敛锋芒、踪迹也。在收藏、收敛方面,两个字是一个意思。

    说完“韬”,再说上文提到的“又与皋通”。此语的意思,是说“櫜”与“皋”可以通用。为什么?查“皋”字,有一义为“水田”。《昭明文选·潘岳·秋兴赋》里面有“耕东皋之沃壤兮”,用的就是此义。既然是水田,那就可以收获、可以装袋子。这种思维能力,是咱汉族同胞独有的,叫“意会”。

    这个“櫜”字,丑得讨喜,它与“膏”还是亲戚。《周礼》里说:“二曰川泽。其动物宜鳞物,其植物宜膏物,其民黑而津。”常州现在的老乡段玉裁大笔一挥,说:“周礼膏物注云,膏当为櫜。”什么意思?段老师说,《周礼》里面说的“膏物”的“膏”,注解说,它应该是“櫜”。换言之,它们在“种植”、“收获”的意义上,是相通的。

    够了,这个丑小子,不追究它了,诸位来看“元櫜头”。

    元,第一次。所以,“元旦”就是新年第一次天亮、“元首”就是第一号首长、“元宝”就是天下第一宝贝,等等。元櫜头,当然就是第一次装进口袋,或者,准确地说,第一次田野收割。第一次,处女收,当然新鲜,当然就是常州口语所言“原搞头”。

    与“元櫜头”同义的常州话,还有一说,叫“头搞”。话说到这份上,看官聪明,会异口同声地喊:“勿是‘头搞’,是‘头櫜’!”猜对了,恭喜你!头櫜者,第一次收获也。

    无论“元櫜头”、还是“头櫜”,从字面上来判断,“櫜”字,当年应该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其元老贵族、或者国防军军级以上首长、国家外交部新闻发言人以上官员们使用的。后来为什么连乡野之人都会用了呢?

    谚云:“礼失求诸野”。嗲意思?上层社会使用的“礼”,如果不幸失传,不要慌,到民间、尤其是乡野之中即可寻得。不要以为乡野之人都是弃官而去的陶渊明,他们学习官场的欲望与能力强着呢。宫里的新花招,一学就会,明里暗里不惜工本百折不挠并持之以恒,直到成为他们的骄傲。谁不相信,请抽空去读读房地产广告。如今老百姓住的房子,它的销售广告,哪个不标“帝豪”、“皇家”、“贵胄”、“宫廷”、“御制”? 

    常州方言读作“头搞”,亦称元櫜、头伐,意为:第一次收获。